《清華玖?治政之道》“瘞”字擬補
(首發)
駱珍伊
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
《清華玖?治政之道》簡43有字作,紅外線圖作
(下文以△代替此字),辭例為:
(沉)△珪辟(璧)、我(犧)全(牷)、饋鬯,以??(祈)亓(其)多福。[1]
原整理者並未隸定此字,注釋謂:
字形不清,疑由石、夾、示構成,讀為“瘞”,祭祀“瘞”之專字?!墩f文》:“幽薶也。從土,?聲?!?/span>[2]
黃德寬在討論其前一字“(沉)”字時談及△字,亦釋讀為“瘞”:
簡文“(沈)瘞(?)珪辟”,注釋疑為“瘞”的這個字,所疑是比較合理的?!吨芏Y?春官?司巫》:“凡祭祀,守瘞?!编嵭ⅲ骸隘?,謂若祭地祇,有埋牲玉者也?!?/span>
王寧不贊成整理者對字形的分析,他舉楚簡“來”字寫作(上八?既邦1)、
(郭店?語四2)為例,認為:
此字中間部分與“夾”字形不類,當是從“來”,可參看上博8成1、郭店語四2“逨”的寫法?!皝怼碑斒锹暦?,此字疑讀為“薶(埋)”?!八h”從貍聲,或徑用“貍”,《周禮?春官?大宗伯》“以貍沈祭山林川澤”者是,出土文獻中的例證尤多?!都?/span>?平聲一?七之》“貍”的或體作“??”、“猍”,從“來”聲,故此“薶”字亦從“來”聲。此字可分析為從示??聲,即沈薶之“薶”的專字。[3]
珍伊案:《儀禮?覲禮》曰:“祭川,沉。祭地,瘞?!闭碚吆忘S德寬將△字釋讀為“瘞”,放在“沉△珪璧”這一辭例中來解釋最為允當。然而對字形的分析,尚有可商之處。
整理者將△分析為從石、夾,或許是參考了曾侯丙缶從“硤”寫作、
的“
”字寫法。[4]然而將兩者比對之下,就可以發現形體和筆畫都對不上。
△字 |
從“硤”之字 |
問題 |
|
|
|
|
|
A:此處中空,豎筆不連貫 B:右旁多出的橫筆無法解釋 C:不見“大”的雙腳“人”形 |
楚簡的“夾”字一般寫作(上二?容成25)、
(上六?競公8)、
(清壹?祭公6)、
(清柒?越公6)、
(清拾?四時37),“大”形兩旁的“人”都寫作“人”形,也不寫成兩人相向的“
”或“
”形。
王寧認為△字中間從“來”,然而將兩字比對,也是形體和筆畫都對不上。
△字 |
從“來”之字 |
問題 |
|
|
|
|
|
A:“石”旁不應只作“廠”形 B:“來”上不應作“十”形 C:此處中空,豎筆不連貫 D:右旁多出的筆畫無法解釋 |
王寧舉楚簡“來”寫作(上八?既邦1)、
(郭店?語四2)以證其說,然而其他楚簡“來”字上部雖有寫作“十”形者,但是《治政之道》書手本身並沒有把“來”字上部寫成“十”形的習慣。本篇的“來”字寫作
(簡26)、
(簡41);“李”字寫作
(簡41);“柹”字寫作
(簡26),“來”形部件上皆寫作“卜”形;就在△字前二字的“
”字寫作
(簡43),其上部亦寫作“卜”形而非“十”形??傊?,將△字分析為從“夾”或“來”都不妥當。
其實,楚系文字本身就有從“石”、從“孖”的“”字而用為{沉瘞}之“瘞”。字形寫作
(包山207),隸作“
”;或寫作
(清壹?金縢5),隸作“
”?!栋健泛?span>207
據此,《清華玖》的△字應分析為從石、孖、示,字形的摹寫當如下:
△字 |
摹寫 |
|
|
本篇書手所寫的“石”旁,或於“廠”下加二橫筆寫作(簡8),或於“廠”下加一橫筆寫作
(簡25),後者的“石”旁寫法與△一致。其“口”旁位置偏左,故右邊還可以容下“孖”旁?!皩I”的第一個“子”首部落筆處應是與“口”旁右邊斜筆重合。
總而言之,△字當隸作“”,可分析為從“示”、“
”聲,應該就是楚簡表示{瘞埋}之“瘞”的專字。
[1]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編,黃德寬主編:《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(玖)》(上海:中西書局,2019.11),頁71。
[2]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編,黃德寬主編:《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(玖)》,頁145。
[3] 王寜.讀清華簡《治政之道》散札簡帛論壇:《清華九〈治政之道〉初讀》,46樓“王寧”(http://www.bsm.org.cn/forum/forum.php?mod=viewthread&tid=12426&extra=&page=6),2019.11.23。又見〈讀清華簡《治政之道》散札〉,復旦網(http://www.videos-converter.com/Web/Show/4490),2019.11.28。
[4] 孫啟燦:《曾文字編》(長春:吉林大學碩士論文,2016.4),頁270。
[5] 楚簡“”字的其他字形、辭例與釋讀皆參陳劍:〈清華簡《金縢》研讀三題〉《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?第4輯》(上海:上海古籍出版社,2011.12),頁146-150。
本文收稿日期為2022年4月4日
本文發布日期為2022年4月6日
點擊下載附件: 2277駱珍伊:《清華玖·治政之道》“瘞”字擬補.docx
下載次數:36
Copyright 2008-2018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權所有 滬ICP備10035774號 地址:復旦大學光華樓西主樓27樓 郵編:200433
感謝上海屹超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提供技術支持